在法律與科技的灰色地帶
無人車的研發是需要大量的數據的, 我正好忙於數據採集的工作, 從而了解到中國在公共道路上的數據採集有嚴格的法規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高精地圖的測繪限制了
高精地圖準確地紀錄, 包含了車道線, 紅路燈, 橋樑等等, 品質好的地圖可以達到釐米級的誤差
而這些訊息被當局定義為國家安全機密, 除了14家特許公司組織, 地圖的測繪與散播是嚴格禁止的
Here的高精度地圖
為了釐清到底哪些數據可以採集, 如果去詢問律師或是有關當局
法務人員會一臉嚴肅的跟你說: “無論是激光雷達, 雷達, 甚至是一般的攝影機與GPS, 任何可以捕捉道路信息及位置的手段都被測繪法禁止, 即便採集目的並非製圖, 數據的蒐集本身已經違法了”
工程師聽到這個答案, 白眼一翻: “你頭殼壞去嗎? 難道車上裝個行車記錄器要坐牢的?”
將Waymo的自動駕駛數據視覺化
這就是灰色地帶, 法規追不上科技的進展, 讓數據採集這件事情難以被法條定義
從律師的角度來說, 他會用最嚴格的角度來詮釋, 去除所有風險, 讓公司立於不敗之地
但工程師看來, 這肯定不是個好選擇, 其他公司的車子在路上各種採集, 也沒人抓
如果乖乖聽話, 什麼都數據都不採, 只能眼巴巴的看著競爭對手超越自己
這樣的灰色地帶, 是容許自由發揮的
小公司直接上路採數據, 反正沒人發現
大公司則會和擁有高精地圖特許的公司結盟來達成採目的
這些結盟也有不同的解決方案
保守一點的方案, 讓擁有測繪證照的人員坐在採集車內監管, 安全但是人力成本高昂又稀少
聰明一點的方案, 用花式商業操作, 轉換到搭檔的名義下進行採集
現在科技進步飛快, 法律難以界定的區域恐怕越來越多
行動支付, 網約車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單純的遵守法條是不夠, 正確的作法, 是在考慮多個面向之後決定一個有風險的策略
隨便想想, 要考慮的面向有大概有這些:
- 我的對手是怎麼處理的?
- 政府真的抓的到我嗎?
- 我和政府關係好嗎?
- 真的被罰的話會罰多少錢?
- 我會不會因此侵犯他人, 為公司製造敵人(Uber/DiDi)
- 我做的事情是不是讓大家受益, 讓我更站得住腳(支付寶/微信支付)
至於會成為眾矢之的還是成為重新定義法律的贏家, 各憑本事和運氣了
投資理財有賺有賠, 挑戰法規有笑有淚
希望大家擁有不做牢的明天